500 亿“清仓”48 座万达广场,王健林究竟还剩多少家底?

轻资产模式的背后,是对商业地产资金压力的主动释放。你想想,万达要是还像十年前那样,砸重金买地、盖楼,现金流早就被榨干了。轻资产让王健林腾挪空间,也让万达品牌深入三四线城市的神经末梢。
可转型的代价也很明显,昔日“坐拥万达广场就等于坐拥印钞机”的神话已经一去不返。自持的广场变少,管理费变多,资产性收入和管理性收入的天平不断倾斜。王健林的家底,已经从满手的黄金地皮,变成了一张高杠杆、高周转的资产管理网。
再来算算万达广场的账。去年万达商管的总租金收入263.2亿元,评级报告显示,2020年至2023年,万达广场的平均租金稳步下滑,从108.34元/平方米/月到2023年初的100.77元。出租率几乎全程98%上下浮动,得房率约68%。按照总可出租面积4821万平方米、月租金100元、98%出租率粗略估算,513座广场的年租金收入大致在567亿元上下。怪不得资本市场对万达广场趋之若鹜,这才是稳定现金流的定海神针。
要说估值,商业地产的回报率通常在6%-8%,48座万达广场能卖出500亿,也是给足了面子。以年化回报率7%来算,整个万达广场版图的估值轻松突破8000亿元。可王健林手里到底还剩多少座广场?业内说法不一,200座这个数字最被接受。单算这一块,王健林依然坐拥千亿级别的商业地产资产。别忘了,48座广场的清仓并不代表王健林搬空了家底,只能说是为万达商管腾出了喘息空间,也是应对债务压力的无奈之举。
除了广场,万达商管和万达电影也是王健林的核心资产。万达商管王健林家族依旧持有40%股份,万达电影则自2023年7月大幅减持,目前家族持股比例仅剩5.05%。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波动很大,账面财富一夜之间可以蒸发十几个亿。
美国传奇影业、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项目、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国际,这些曾经的海外资产,如今早已悉数出清。王健林曾经高调喊出的“让世界看见中国商业力量”,在一轮轮资产腾挪、股权冻结中变得低调许多。普思资本虽然还挂在王思聪名下,估值五十多亿,但和当年万达帝国的体量相比,已经成了“边角料”。
万达的债务压力不可忽视。商管板块的高杠杆运营,加上地产行业的整体下行,让王健林不得不一次次卖资产换现金。每一次波澜壮阔的“甩卖”,背后都是巨大的债务窟窿和短期偿债压力。资本市场的嗅觉比谁都灵敏,手里捏着万达的债券和股票,谁不担心万达会不会突然爆雷?王健林早已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挥斥方遒的地产大佬,而成了资本战争的老将,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。
令人唏嘘的是,曾经风光无限的万达,如今也不得不接受“瘦身求生”的现实。卖掉的资产虽然能换来短期现金流,但失去了未来稳定的收益来源。你可以说王健林在跟时间赛跑,也可以说他在和市场博弈。每一次资产出清,都是一次权衡利弊的精密计算。是保住核心资产,还是断臂求生,王健林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
有人会问,王健林还会不会东山再起?只要万达广场的品牌还在,只要中国城市化还在持续,万达的商业地产模式依然有生存空间。王健林手里的200多座广场,依然是中国商业地产最硬的牌面之一。只是,今天的万达,早已不是一手遮天、攻城略地的“地产巨无霸”,而是一个在债务压力、市场转型、资本博弈中艰难求生的老牌企业。
王健林的家底,已经从单一的地产帝国,变成了一个多元化、轻资产、高杠杆的商业综合体。万达的未来,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复苏节奏,也取决于王健林是否还能保持资本运作的灵敏嗅觉。今天的王健林,或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首富,但他依然是中国商业地产最有影响力的玩家。万达手里的资产依然是千亿级别,但家底的厚度、结构和安全边际,早已今非昔比。
这场商业王国的“瘦身大战”,其实是整个中国地产行业的缩影。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佬们,如今都在求稳、求生、求转型。王健林的故事还远没有到谢幕的时候,他的家底还远远没有掏空。只是,未来的万达,还能不能再现当年“一个广场带火一座城”的辉煌?这场资本的游戏,注定要比想象中更持久、更残酷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